旅游管理系自2000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普通专科,2006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。现有旅游管理、酒店管理两个本科专业,旅游管理、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、智慧旅游技术应用、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等四个专科专业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14年获批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,2017年获我校首批硕士点培育建设专业,2018年教育部批准招收酒店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,202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升本学生,2023年成为山东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共同体成员。
旅游管理系师资力量雄厚,其中高职称教师占35%,双师型教师占95%,专任教师普遍具有丰富的行业经历,持有相应从业资格证,在教学科研及行业发展中积极开拓创新,承担了10余项省级及以上课题研究,校企合作横向课题20余项,为地方文旅行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
旅游管理系坚持内外兼修的发展导向,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旅游业人才为目标,服务地方经济建设,为培养更多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断努力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于2014年获批山东省首批民办优势特色专业,得到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经费支持,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强。校内建有标准化语音实训室、形体实训室、3D导游实训室等实验室,其中3D导游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实训平台;与南山旅游集团教研产深度融合,共同打造教学实践基地。同时已建30余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,包括五星级及以上酒店集团、5A级景区、大型旅游集团、旅行社、航空公司,游轮公司,会展中心,旅游教育学校。另外还拓展了新加坡、澳洲等海外实习基地。
旅游管理系探索构建了应用型本科“三元制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。充分利用学校优良的教学资源与南山旅游集团优质的行业资源,深化校企合作、强化校企融合,实施人才培养校企一体化,借鉴德国“双元制”模式,探索构建了应用型本科“三元制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。一是主体三元:把主体教育理念嵌入“双元制”,形成人才培养的“三元主体”,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由学校、企业和学生共同组成,并以合同形式来规范约束主体三方的责任和义务。二是角色三元:根据主体教育理论,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角色由单一“学生”角色,转化为“三元角色”,即在校园是学生,在企业是员工,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机会作教师助理(导师助理)。三是素质三元:在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,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,突出强调理想信念、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,称为“三元素质”。在组织实施中,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整体,多方参与、梯次推进、阶段实施。在校企一体化平台上,通过理论学习和技术能力训练,推动学生“三元角色”良性互动和、循环转换,促进“三元素质”不断提升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校企合作一体化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旅游管理系负责人:

|
赵慧,女,教授。2008年7月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,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。2008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,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系主任。主持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,参与5项省级教科研项目,主持3项横向课题,出版教材3部,专著1部。 主讲课程:市场营销学,公共关系学,客户关系管理。 主要研究方向:旅游营销、康养旅游、高等教育数字化。
|

|
范媛,女,副教授。2014年6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,获管理学硕士学位。2014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,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,负责旅游管理系人才招聘、教研、科研、毕业论文、毕业实习等工作。主持3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,十余项厅局级科研项目,省级教学比赛获奖多项,发表1篇EI论文。 主讲课程:旅游政策法规,旅游公共关系,旅游商务英语。 主要研究方向:数字文旅人才培养、应用型本科教育、文旅产业数字化。
|

|
艾雪,旅游管理系副主任,副教授,博士研究生。于2013年进入烟台南山学院工作至今。参与3项省级课题,参与2本教材编写,发表多篇学术论文。主管全系教学管理,课程建设,师资队伍建设,教师培训,人才引进等工作。主要讲授课程:管理学、旅游目的地管理;主要研究方向:旅游文化研究、旅游服务与体验研究。
|